桃花灼灼映朝霞,春风笑靥绽芳华。2025年3月27日-3月28日,宁波、舟山、绍兴、温州四地教研联盟专项研讨活动在上海市师范大学附属宁波实验学校成功举办。本次研讨活动以“‘五育’融合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课程的时代新使命”为主题,周军海特级教师工作室、何铁勇特级教师工作室、乐素芬特级教师工作室、应西芳名师工作室、陈长春名师工作室、戴振锵名师工作室、汪坚名师工作室、潘琦名师工作室等8个工作室成员和导师齐聚一堂,共同探索新时代教育实践的创新路径。活动通过课堂实例展示、专题研究报告、专家深度点评等多元形式,系统研讨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融合策略,为四地教育工作者构建了智慧交融与思维碰撞的专业发展平台。
活动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宁波实验学校总校长胡培华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中拉开帷幕。
匠心课堂展风采 劳综实践绽新颜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宁波实验学校小学部校长、宁波市劳动模范潘林佳老师率先作《劳动作业设计中的劳模精神培育》专题分享,通过“劳模故事微课堂”创新设计,展现劳动教育与精神传承的有机融合。通过聚焦小学劳动作业设计,剖析现存挑战,提出构建分层作业框架等创新举措,分享师生双向成长的实践成果,展望劳动教育的未来方向。
上师大附校沈嘉瑶老师执教的八年级《果蔬雕刻》课,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注重培养学生动手与合作能力,融入安全引导与拓展环节,将劳动技能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学生在雕刀起落间既掌握了雕刻技法,更体悟到“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
温州瑞安市解放路小学郑妙君老师执教五年级《课外生活小调查》综合实践启动课,郑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有趣的互动,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外生活的调查与分享。课堂上,郑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选择课外生活的主题形成研究小课题并制定了研究方案,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这堂课不仅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也为在场的老师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浙师大附属慈溪实验学校陈铁女老师执教《舌尖上的家乡》综合实践课,引导他们探索美食、确定主题、制定计划,流程紧凑,将美食与家乡文化结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了他们的爱乡之情。在味蕾记忆与劳动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
温州龙湾区第二小学张艳燕老师的《缝香袋》课堂,则通过“金牌挑战赛”情境设计,将劳动教育转化为闯关游戏:第一关“回针反缝大作战”锤炼基
础技能,第二关“多样针法大挑战”培养创新思维,第三关“装饰魔法全展现”激发审美创造,最终在“创意T台秀”中呈现充满童趣的端午香袋作品。
上师大附属宁波实验学校王波娣老师的《桃花盛开》剪纸课,将非遗技艺与劳动美育巧妙结合。以本土 “桃文化” 为主题,融合多学科知识,用独特的 “折 -画-修-添-剪”五字诀传授剪纸技巧,创新的互评活动实现非遗传承与激发学生爱乡情怀的双重目标。特色的点亮桃花的学生互评方式,以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碰撞赢得阵阵惊叹。
宁波慈溪市文锦书院孙佳妮老师创新开展《探秘动物世界》教学,通过谜语竞猜、动物特征观察等活动点燃探究热情。教学中,孙老师巧妙搭建认知支架,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自然生成探究问题,并借助AI对话工具深化思维,实现从“兴趣唤醒”到“问题生成”的自然过渡,为综合实践课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聚焦五育融合 特色课程显匠心
绍兴嵊州市城南小学钱美芳老师展示的《方言班级博物馆》项目,分享的家乡方言班级博物馆建设项目,历经 “探馆、开馆、建馆、忆馆” 四部曲,融合多学科知识助力方言文化传承。
舟山沈家门第一小学徐锡英老师创新非遗教学,从传承、拓展、创新三方面入手,将非遗特色与海洋劳动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之美,实现劳动与美育的和谐统一,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温州市龙湾区上庄小学陈优美老师开展《为小学综合实践“增氧”,让活力满溢》讲座,强调激活综合实践教育需注重学生主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陈老师提出“三氧”理念:挖掘每个孩子内在“造氧细胞”,分层供给成长“养分循环”,搭建努力“光合结晶”展示平台。其讲座深入浅出,贴合教学实际,赢得阵阵掌声,为综合实践教育注入新活力。
温州市龙湾区沙城第一小学阮欢欢老师开展《融·炼·创:小学校园劳动空间设计与构建》讲座,强调校园劳动空间设计理念需贴合学生实际,构建方法注重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阮老师通过大量实践案例,分享如何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成长快乐,为优化育人环境提供切实可行方案。其活动开展实实在在,成果显著,为教育工作者带来宝贵借鉴。
宁波市奉化区龙津实验学校王梨娜老师分享的“探蝶之旅”项目,通过饲养、观察、记录蝴蝶全生命周期,将生命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等待破茧的过程中体会成长的真谛。她展示的“探蝶之旅”主题实践活动,以四维目标为导向,因生态、资源、学情驱动开展,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从“想学” 到 “乐学”“会学”的成长。
活动期间,专家点评环节为课程和讲座提供了专业指导与建议。何铁勇、周军海、乐素芬、陈长春、戴振锵、应西芳等六位正高级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活动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助力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专家指引明方向 跨界融合启新思
正高级教师、绍兴嵊州市教育体育局教研室应西芳老师开展《乡土滋养:劳动教育的深度转型》专题报告,强调劳动教育需扎根乡土,构建“农田即课堂、乡情即教材”的育人模式,让学生在真实劳动场景中体验、学习,深化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促进知行合一,为劳动教育转型提供新思路。
慈溪市名师、教研员潘琦老师带来《四环驱动 深学赋能:基于课例教研的教师发展路径探究》讲座。她点明教师发展的重要性,阐释 “四环驱动” 内涵,结合课例讲解其操作方法,强调 “深学赋能”,还与教师互动,讲座为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师学科发展指明方向,获得一致好评。
正高级教师、工作室负责人陈长春老师讲座:《解锁课间15分钟,探寻综合实践体验路径》。他以今年课间活动15分钟改革为切入点,阐述了其教育理念。他主张应合理规划,使体育活动与综合实践探究相结合,期望通过更充分的探究与体验,实现两者之间的互补,从而帮助学生放松身心、提高学习效率。陈老师围绕这一核心观点,构建并提出了实施策略,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启示。
浙江省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沈家门第一小学周军海校长开展专题讲座《为成长导航:基于在地资源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手册设计》,聚焦“在地资源”融入学生实践手册设计,倡导挖掘本土文化、社区特色,构建“成长导航”活动体系。讲座为校本课程创新提供实操路径,助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聚焦小学劳动项目化学习,他还以《缝香袋》为例深入剖析项目化学习特征,阐述“梯度、支架、评价” 三维调适及提出项目难度要与学生能力匹配的方案。
凝心聚力谋新篇 综劳教育向未来
四地联动共研教,综劳并进谱新章。在奉化区教育局教研室汪坚老师的精心组织下,一场跨越宁波、舟山、绍兴、温州四地的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联动教研活动圆满落幕。汪坚老师的总结发言时指出,四地联动教研活动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各地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分享与精诚合作。活动中,各地同仁纷纷亮出绝招,众多创新理念与实践成果层出不穷,为“五育”融合背景下的课程实施提供了宝贵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汪老师他呼吁,四地教育工作者应持续加强交流,将所学所得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陈长春名师工作室秉持着谦虚务实的态度,积极向兄弟地市同仁学习取经。工作室成员们深知,教育之路漫漫,唯有不断汲取他人之长,方能促进自身成长。活动中,无论是宁波的乡土资源开发经验,舟山的海洋文化融入实践,还是绍兴的传统工艺传承项目,都让工作室成员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工作室主持人陈老师表示,此次活动不仅为四地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更是一次难得向他乡取经的机会。工作室将认真梳理活动中的收获,将兄弟地市的宝贵经验融入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同时,他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联动活动,积极走出去,展示温州的综劳教育成果。
携手同行,共绘综劳教育新蓝图!
文字/阮欢欢
摄影/张艳燕、周建志
编辑/张艳燕
审核/陈长春